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民主的體驗

今天的選舉結果很像我有第一次投票權的那次: 謝長廷小贏吳敦義4千多票, 當年謝長廷的競選總部離高雄老家不到一公里, 我帶著20歲的妹妹跑去總部跟別人拿旗子吶喊, 聽謝長廷講當選感言, 這是第一次有自己做主的體驗!
記得那次選舉的末期, 國民黨找了一位女藝人拍了一個廣告想拉低謝長廷氣勢, 但事後大家討論起來都覺得反而是助選, 這就是國民黨錯估了選舉的風向!
會說這次的選舉結果很像, 是除了執政者的無能導致人民對未來的無力感外, 負面選舉的感受對人民的影響也是很深, 撇除抹黑或抹綠的手段不談, 在最後幾周, 大企業家與"明天過後"的威脅式宣傳似乎也成為敵對陣營的最佳助選員(跟當年的女藝人真的很像).

范疇先生於932期的今周刊提出一個"新三權分立"的說法, 這個新三權是"政治權力","媒體權力","社運權力", 點出了網路與新學運世代的來臨. 黨的組織動員與派系將逐漸衰落. 原有媒體也即將式微(我大概只有投票日才會轉到T台趙少康的節目, 因為對我來說那是20年前的人). 因而當這些負面競選手段原本想要重挫對手時, 網路的力量卻將之反彈回來傷害自己! 科技的進步似乎帶來了與過去經驗不同的改變, 而當人民知道運用自己的權利並展現自己的主張時, 才能讓政客們知道當家作主是人民! (另一個例子是台北市趙衍慶得票比馮光遠高, 應該也是鄉民的力量!)

我從來不以綠色支持者自居, 因為不是每次綠色的候選人都令人滿意! 當然我也很討論用顏色來分辨一個人. 我這次選舉的5張選票沒有半張投給民進黨, 更當然不會投給國民黨. 我自認是個永遠的反對黨, 因為我們的國家或政府有太多事情需要改進, 需要反省與批判.

民進黨贏了, 柯P贏了, 接下來就需要面對龐大選民的檢視, 而且網路的力量可能不再一面倒的支持你們, 因為良好的執政不是討好選民, 而是在矛盾與衝突中找到合適的政策. 國民黨輸了, 但應該不會一直倒下, 國民黨內人才其實不少, 但浮不上檯面(財團與派系林立, 且無法衝突), 這是國民黨想脫困必須處理的核心問題.

有時候看到網路很多大陸或香港的鄉民評論台灣的政治, 有批評也有關心, 很多鄉民也常在網路上與其熱烈交鋒, 甚至惡言相向. 但可惜無論怎麼說明, 他們是無法體會這種民主感受的. 真的不知道該說有幸還是不幸, 不幸的是執政者的成績真的太糟, 有幸的我們可以用手上的選票發出自己的聲音! 這就是民主的體驗.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選舉之社會現形錄 - 商人

選戰中名人在媒體上的發言, 往往成為輿論的熱門話題, 今天就來談談商人的例子, 或者說是談談民眾的仇商心理.

郭董的"沒經濟,台北沒未來", 這句話的解讀對於普羅大眾的觀感其實負評偏多, 我想並不是普羅大眾不想要經濟變好, 只是民眾的觀感是: 已經給了國民黨重新調整步伐的時間達到6年了, 台北市甚至已經長達16年, 到底我們或台北市民得到什麼生活上的改善或進步? 

簡單說, 一個首都市長不是只要搞定經濟就可以了, 他必須要搞定許多大小事情. 大到台北雙子星招標, 12年國教入學制度, 世界大學運動會, 小到市場改建, 流浪貓狗處置, 都是市府團隊需要處理的.

如果把市長的工作講得更細, 我一直強調的社會公義問題才是更棘手的. 舉例弱勢族群的教育與醫療, 高齡社會與照護, 城市青年就業與創業......才是目前台灣社會面臨的潛在問題. 另外民眾普遍關心的房價與物價問題也是身為台灣首善之區難以逃避的. (寫到這裡, 又覺得台北市民還是投連吧! 我們還是把好醫生留在醫院, 郝市長都搞不定的攤子還不少喔!)

但是富商的角度就不同了, 因為他們不需要面對與擔心以上的事情, 他們的生活圈已然與一般民眾不同: 不需要擔心收入不足, 不會在搭台鐵時看到遊民, 不需要到大醫院等待掛號, 不用擔心年老的父母在南部是否有人照顧......富商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公司的發展與投資, 其他的交給錢就幾乎可以搞定.(推薦書籍: Michael J. Sandel, "錢買不到的東西")

但民眾所期待的地方父母官不能如富商一樣, 我們需要的父母官即使做不到如父如母, 但至少要苦民所苦(我想這是連公子最吃虧的地方, 他的人生經歷難以說服大家). 因為能苦民所苦, 才有同理心, 才有機會做出正確的決策判斷. 沒有同理心的後果, 現今的執政團隊可以做為很好的實證.(有機會再來論述這件事)

另外還有幾點商人角度的落差, 一個是企業效率與政府效率差異很大, 郭董以高效率與接近獨裁的方式帶領大軍, 政治可不能如此, 這是現有民主政治的宿命, 就像郭董也會抱怨FTA, NCC一樣. 另外, 郭董集團內部能夠以高薪資吸引人才, 這是政府單位難以做到的, 政治界其實也是需要各式專業人才, 但往往沒有動機吸引人才, 尤其近期看到醫界與會計界的理事長級的發言, 更令人感嘆人才難尋啊~ 

最後, 我認為以這些富商的智慧與能力不難理解這些認知落差, 但最後都可能還是屈服於其他考量上, 終究是"商人無祖國"啊!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短文] 馬總統民調回升破50%

[2014/10/15 新聞] 台灣指標昨天公布十月上旬民調,除了江宜樺的民調盪谷底外,馬總統執政滿意度則為十四.四%、不滿意度七十三.六%......

[2014/11/20 新聞] 
馬總統執政滿意度上升至則為五十一.八%、不滿意度十八.九%......

[2014/11/30 頭條]
柯P以78.9%得票率當選台北市長, 台中市變綠地; 南台灣綠軍僅小勝; 全國藍營得票率達到55.3%......



------------------------------------------------------------------------------
[2014/11/19 頭條] 
連勝文與胡自強在11月18日同時宣布退選, 連勝文改任食安特別委員會(食安辦公室改制升級)主委, 將借重其管理民營企業的經驗, 負責改善近期國安等級之食品問題, 胡將暫時退出政治圈, 修養生息......

[2014/11/20 頭條] 
國民黨決定直接推出丁守中角逐下一任台北市長, 彌補此次黨內初選的遺憾與紛擾......
------------------------------------------------------------------------------
國民黨選前送給人民一份大禮, 標榜國民黨改革的決心......



紅色字的部分當然是我捏造的, 有時候還真希望看到這些政黨做些真正為人民著想的事情, 不論藍綠都一樣. 有時以退為進才是上策, 意即國民黨如果放的下, 民進黨應該會驚嚇萬分, 因為綠營自己也不見得放的下. 不過, 當局者迷, 當權者更迷.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首都首長選舉的吸引力

11月底明明是一場九合一大選, 但台灣大部分民眾關心的似乎都是首都市長的選舉: 一位政治素人對決一位政治世家子弟.
這場選舉的高吸引力, 大體上反應了民眾對執政者的超高不滿意度, 說句實在的 , 如果施政滿意度高, KMT應該可以依照基本盤輕鬆選. 但除此之外, 我想提的是在這場首都選舉中, 所體現的幾個社會現況, 以至於如此吸引一般民眾:

1. 當社會的公平正義沉淪時, 民眾越是期待推翻權貴
2. 當政治素人勇於挑戰政治包袱時, 民眾越是期待戳破黑暗 (個人很佩服這種人的勇氣)
3. 當政客語言充滿鬥爭/挑釁/抹黑時, 民眾越是期待直言不諱的政治素人

引述最近, 柯P在辯論中回答連先生的一段話:
我聲稱我是墨綠,是要證明你的槍傷是真的,
是為了社會和諧。可是你現在說我是墨綠,
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是在撕裂社會。
你和陳水扁都是我的病人,
我看待你們都是一樣。


這段話跳脫了政客型的思考, 真的很"素"......, 因此他鮮明的"素"的特質吸引了很多的群眾, 即使是沒有首都投票權的人們.

我相信大部分的民眾都覺得台灣需要改革, 但很多人遭遇改變時卻是自私而膽小的, 因此最後寧可選擇所謂的"穩定". 當然要有改革的勇氣很難, 但放任台灣的兩黨政治慢慢變成了分裂政治(南綠北藍), 這可是民主發展的畸形示範, 因為這會讓無論中央或地方的政府皆難以融入活水.(寫到這, 忽然覺得中台灣選民好像比較有智慧)

最後, 再寫一段最近讀的"民主是可能的嗎"("Is Democracy Possible Here?", Ronald Dworkin)一書的部分心得: 一人一票的民主是很容易被特定利益團體所利用的, 因此民主精神最重要的是激發公民參與民主, 使政府獲得力量挑戰既得利益者與權貴. 而所謂的參與民主並不限於選舉, 而是"公共自主"(public autonomy), 公共自主包含公共政治資訊的流通, 傾聽, 辯論, 審視......, 我想書中提到的這個觀念不是新的, 只是大家可能都沒學好或忘記了, 因為二十幾年來大眾媒體開放的轟炸下來, 大家的腦袋都只剩藍綠了. 因此如果大家還對台灣的未來有所期待, 更應該找機會充分發揮公共自主的權利, 也許就從你身邊的做起, 家人, FB, blog......都可以! 也許大家也曾對政治心灰意冷, 但越艱難的環境越需要去面對, 現況才能改變!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國家競爭力的迷思

上個月「全球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教授訪台論壇」, 波特大師指出, 台灣總體經濟在全球144個國家中排名第18名, 但所得排名卻第60名, 顯示競爭力未造成國民所得成長,大家紛紛用這句話開始討論低薪的問題......

花了一點力氣, 要找出原稿, 但Google大神只幫我找到了WEF(日內瓦世界經濟論壇)2014年的報告(565頁英文報告): 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_2014-15.pdf

想當然, 我不可能把這份報告看完, 但我只想知道從報告中憑什麼台灣可以贏韓國.

WEF今年以12個項目做為評比: 法規和政治體制(Institutions),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 總體經濟環境(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健康與基礎教育(Health and primary education), 高等教育與訓練(Hig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貨物市場效率(Goods market efficiency), 勞動市場效率(Labor market efficiency), 金融市場發展(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技術達成度(Technological readiness), 市場規模(Market size), 企業成熟度(Business sophistication), 研發創新(R&D Innovation)等, 每年的評比項目都會有所變化, 評比的細節也頗為複雜; 為了快速解讀這份報告與達成我的目的, 先擷取了台灣, 韓國(總排名26), 香港(總排名7)的各項分數, 做個簡單總結:


台灣的分數會高, 有幾點可以著墨著墨:
1. 我們的空虛的高等教育幫助了不少, 大學文憑的氾濫, 讓我們在大學教育(Tertiary education)這個子項達到第9名, 當然還好有因為教育系統品質(Quality of education system)扣了點分數回來(第56名), 這倒底該哭還是該笑呢?
2. 台灣的市場規模排名17, 尤其國內市場規模(Domestic market)排名19算是跌破眼鏡, 請各大品牌廠千萬不要再說國內市場太小, 這可是全球第19大的國內市場; 我想癥結點應該在於國內市場規模的定義, 誤差可能來自於國內的資產評估方式與台幣的變化造成, 這點還必須花點時間釐清.
3. 研發創新高達第10名, 當然執牛耳的又是為數眾多的工程師與科學家的可取得性(Availa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高達第14名, 另外產學合作(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in R&D)也高達第14名, 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排名.

至於韓國呢?
1. 法規和政治體制根本無法列入先進國家之列, 應該是因為政治人物貪污, 政府與財閥關係有極大關係.
2. 勞動市場效率則因為勞資關係(Cooperation in labor-employer relations)排第132名(倒數第13名)拖累不少, 另外冗員成本(Redundancy costs)的子項也把排名往下拉(第120名); 相較之下台灣的員工真的是敢怒不敢言, 台灣的勞資關係可是排到23名的(奴性......).
3. 金融市場發展則還是因為亞洲金融危機後, 金融體系需要復甦的時間, 排名還是較差.

所以, 整個model跑下來, 台灣贏了韓國(5.25比4.96, 第一名的瑞士是5.70), 但這真的代表了國家競爭力的現況嗎? 相信民眾的"感覺"是大大不同的, 當然我個人也是. 但這份報告出自於全球菁英社會科學家之手, 一定有其正確性與代表性; 而身為不是菁英的我們, 要怎麼看這份報告呢?

我的觀點是, 社會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是以歐美的社會發展做為model, 尤其是美國系統, 社會科學的model並不如自然科學一般容易在全球各地複製, 因為社會科學參雜了更多外在環境的因素, 例如經濟學是很難跟政治, 教育, 文化, 地理位置......做切割, 這是我每次看經濟指標會感覺到的盲點.

另外, 這種國家競爭力指標著實難以量化, 即使集合全球最優秀的社會學家也是一樣, 調查項目/分數級距/權重......, 如何定義就夠傷腦筋了. 就像國內常做的各縣市競爭力指標, 大家到底覺得意義何在? 充其量只不過是政客的競選說帖, 或說政府早就賦予各縣市不同的目標, 也可以說各縣市已經有其長期發展的型態, 很難放到一個天平上比較, 硬要用來比競爭力, 也只是一個數字遊戲罷了.

簡單來說, 台灣在這些報告的高排名真的不值得說嘴太多, 反而建議大有為政府花時間分析報告內容, 找出讓人民有感且分數較差的的評比項目, 應該還比較實在.

最後, 怎麼都沒討論香港呢? 因為只想講一點, 香港的法規和政治體制排第8名, 其中子項目的政府政策制定透明度(Transparency of government policymaking)排名全球第4名, 我就不太想讀了.....